凯文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在小镇长大,从小去教堂、上主日学、参加青少年团契。上大学后,生活变得忙碌起来,凯文渐渐远离了自己的信仰。他开始尝试禁果——喝酒、谈恋爱、吸毒。但在内心深处,这些快乐并没有带来真正的满足。更糟糕的是,凯文常常感到内疚,知道自己做错了事。
有一天在校园里,陌生人递给了凯文一份福音单张。单张上用到了“律法”“罪”等词,告诉凯文他正在悖逆神,没有遵循神的律法,他必须谦卑下来顺服神。
这些话刺痛了凯文的心。他想起了《路加福音》15:11–32 节里那个浪子的故事。凯文清楚自己需要悔改,回到从小接受的基督教信仰中,接受耶稣基督作他的救主和生命的主。
现在再来看看他的同事凯莉的故事。凯莉出生在 2000 年以后,在一个智能手机和全球供应链紧密相连的世界里长大。她耳边常常充斥着气候变化、警察暴力、性侵害的新闻,她热衷于参与反种族歧视、消除贫困、环保等社会运动。
凯莉和凯文的基督信仰几乎没有任何交集。12 岁那年,凯莉就不去教堂了。在她看来,整个基督教叙事不过是白人特权阶层的社会建构,所谓“律法”“神的统治”“顺服”不过是披着宗教外衣的道德压迫。更令她不解的是:如果自己正在为正义发声,那她到底触犯了什么“罪”?违背了哪条“律法”?要说“叛逆”,基督徒才是逆时代潮流的顽固分子——历史终将证明他们站在错误的一边。
凯文希望凯莉能接受他的基督信仰。但当他用自己熟悉的词语向凯莉解释福音时,这些词不但没能打动凯莉,反而让她更反感。更糟糕的是,这些话恰好印证了凯莉对基督教最糟糕的印象。
曾经刺痛凯文内心的词语,如今对凯莉却毫无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让她的心更刚硬了。
你有没有和摩门教徒交谈过?虽然我们都用同一个词——“神”(God),但含义却完全不同。基督徒口中的“神”是指独一的真神,而摩门教徒所说的“神”指的是一位被高举为神的人。
同一个词,两种含义。这就是所谓“同词异义”(equivocation)带出来的问题,也就是“你说的,未必是他们听到的”。
在后基督教时代向人解释什么是罪,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就像基督徒和摩门教徒对“神”的理解不同一样,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对“罪”的理解也截然不同。
什么是后基督教时代?在后基督教时代,基督教不再是社会的主流叙事,它只是众多选项之一,而且往往不是最受欢迎的那个。在基督教文化主导的时代,像凯文那样长大的人,普遍对“道德绝对性”“罪”“审判”等概念有一定认知,对教会也持正面看法。但在后基督教时代成长的人(比如凯莉),既没有这样的背景认知,也不会对教会有好感。
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下,“常规”的福音讲解(比如四个属灵原则)能帮助人们“串联”已有的信仰认知,让他们明白如何罪得赦免、获得永生。但在后基督教时代的语境下,人们的“认知点”完全不同(甚至根本不存在)。这意味着,尽管福音的真理从未改变,但传统的解释方式已经无法像过去那样引起共鸣。
那我们该怎么办?是不是要放弃过去讲论罪和救恩的那些方式?不用。相反,我认为我们在谈论罪时应当更多地回归圣经本质,而不是更少。亨利·布洛谢(Henri Blocher)指出,旧约圣经用来描述“罪”的希伯来词就超过五十个,新约更多。圣经里的传道人如施洗约翰和使徒们,也会用当时文化里人们熟悉的词汇和比喻,把人的罪与他们对恩典与救主的需要联系起来。
圣经中有多种描述罪与救恩的方式,其中有四个特别的意象,能帮助像凯莉这样的人看见耶稣的真理、良善与美丽。
在后基督教时代,我们的文化正在从“罪疚-清白”模式,转向“耻辱—尊荣”模式。人们越来越部落化,要求对所属群体绝对忠诚。我们通过道德表演(virtue signaling)来标榜自己,一旦有人“犯错”,就会找到公开谴责、抵制、羞辱。
要面对这样的文化,我们可以向《使徒行传》里的使徒们学习。他们向犹太听众传福音时,使用的是罪疚-清白的模式:“你们把弥赛亚杀了,现在必须悔改。”(参见《使徒行传》2:14–36)但当他们向外邦听众传福音时,却会诉诸“耻辱—尊荣”:“有一位良善的神赐下美好事物给你们,但你们却不敬拜祂。”(参见《使徒行传》17:22–31)
我在高中校园里分享福音时也会采用类似的方法。如果我一开口就说:“你们违反了十诫……你们是罪人……你们需要悔改。”我立刻就能感觉到学生们在心里翻白眼。他们会觉得我在用一套压迫性的权力话语规训他们。
相反,我会告诉他们,有一位良善的神爱他们,但我们却没有尊荣这位神。我们享受祂的恩赐,却无视赐恩者。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敬拜这位神。而当我们这样做时,神会除去我们的耻辱,提升我们,赐我们尊荣。
也许他们未必立刻同意世上真有这样一位良善慈爱的神,但他们能明白,如果真有这样一位神,我们为什么应该尊荣祂。这完全与他们当下的价值观一致。
他们也很容易看见自己生命中确实存在羞耻的问题。我会进一步说明:
我们并不是自己口中说的那种人,也不是自己理想中想成为的人,更不是我们本该成为的人。我们让自己失望,让别人失望,归根结底,也让神失望了。
在这样的框架里,我可以解释救恩:神洗净我们的耻辱,恢复我们,抬举我们,赐我们尊荣。在这种文化里,我相信《民数记》6:24–26 中祭司的祝福——那句“使他的脸光照你,赐恩给你”——会非常有吸引力。
“破碎”(brokenness)一词在基督教圈内存在争议,因为它可能弱化罪在人与神关系中的纵向维度(我们对神的悖逆)。但与此同时,这个词却能在当代文化中引发共鸣,它点出了罪在横向(人与人之间)和内在(我们自己里面)的表现:整个人类和受造界都在罪的重压下叹息。同时,它也描述了圣经所说的“罪性”(iniquity)——那种根植于人本性中的弯曲与悖逆。用“破碎”作为切入点,能让我们接入当代文化的叙事脉络。
如果我们仍然担心“破碎”这个词没能充分涵盖罪的全部面貌,我们完全可以把它放进一组词里一起使用。比如,我们可以说:“我们背负着罪疚、羞耻、痛苦、破碎、伤害和悔恨。”
像凯莉这样的人会同意,她所处的世界确实是破碎的——暴力、贫穷、不公无处不在。她也可能会觉得自己是破碎的。尽管西方世界物质丰富,却充斥着焦虑、抑郁和压力,凯莉自己很可能也深陷其中。
那该如何解释这种破碎呢?我很喜欢引用索尔仁尼琴(Aleksandr Solzhenitsyn)的一句话:
“区分善恶的界线,不在国家之间,不在阶级之间,也不在政党之间——而是贯穿每个人的内心——贯穿所有人类的内心。”
光是看出这个世界破碎了还不够,关键是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当我们意识到“我们自己就是问题”的时候,才可能找到答案。社会不过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总和,而我们就是组成这个社会的那些部分。邪恶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开始。社会之所以破碎,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先破碎了。
解决之道就是放下骄傲,承认“我就是问题”。但靠我们自己无法修复这种破碎——我们需要一颗新心,而这只有神能做到。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以赛亚书》第 61 章,讲到神的仆人带来公义与复兴。我们也可以提到耶稣——那位来医治“有病的人”的医生(可 2:17)。但前提是,我们得先看见,“病”是从我们心里开始的。
在耶稣的比喻中,祂总能精准戳中凯文和凯莉这类人的内心。如果说凯文对应的是浪子(路 15)和税吏(路 18章),那么凯莉恰恰像是那个大儿子和法利赛人。
这些比喻对凯莉这样的人来说,往往能化解她的防备心。比如,我在跟大学生分享时会说:“你们知道在耶稣眼里,罪是什么吗?耶稣说,罪就是你在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关掉灯后,看见邻居没关灯时的那种优越感;罪就是你提着环保购物袋,却看见别人用塑料袋时那种自以为义。”
对凯莉来说,她最引以为傲的东西,恰恰在耶稣眼里暴露了她的罪。为什么?因为在耶稣看来,凯莉 的问题不在于她“违反了某条律法”,而是她“自我高举”(自以为义)。就像比喻中的大儿子用孝顺绑架父亲(路 15:29),法利赛人向神夸耀善行(18:11–12)一样,凯莉也用自己的“好行为”抬举自己。
但问题是,凯莉依然达不到自己和群体对她的要求。对她的部落来说,她永远都不够好。只需一条措辞不当的社交媒体帖子,她就可能遭到“抵制”(cancel)。在内心深处,她也知道自己永远不够好。那次她忘了带环保购物袋,用了塑料袋,又是怎么回事?她永远做得不够好。为什么她只在 “地球一小时”关灯,而不是每天都关?
真正的出路是,凯莉必须放下骄傲,不再高抬自己,而是要让神来升高她(路 18:14)。她需要停止把自己的善行当作武器,指责那些达不到她标准的人。相反,她需要“回家”,把心交给神,被神爱,就像那个浪子一样。她的善行不该是乞求认可的呐喊,而应该出自天父对她的爱和接纳。
新约圣经描述救恩时,既说“基督为我们”,也说“我们在基督里”。比如,基督替我们死,代替我们的位置,作我们的代表(参见《哥林多后书》5:14–15),这是救恩的“法理面”。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基督里得救,我们在基督里同死同复活,得着新生命(17 节),这是救恩的“真实面”。
与此对应,罪也有“双重面向”。一方面,我们因过犯而有罪责,所以基督替我们而死;另一方面,我们本性已经败坏、弯曲、扭曲、亏缺,因此我们需要在基督里得着新的生命和本性。这两方面加起来,才让我们对罪和救恩有更完整的理解。
凯文能理解“基督为我们”的救赎逻辑,但对凯莉而言,“在基督里”的视角可能更具启发性。
当我在世俗环境里和非基督徒谈论信仰时,“在耶稣里”这样的说法会让人放下防备,因为他们不习惯用这种方式去理解罪与救恩,但从直觉上,他们很容易明白。
举个例子,我会解释说,和耶稣分离是很危险的。耶稣说,如果我们不住在祂里面,最终就会死去(参见《约翰福音》15:1–8)。听起来虽然严厉,但这就是自然界的运作方式。枝子若离开了葡萄树,就一定会枯死。同样,如果我们与创造主断开联系,最终也会灭亡。
而且,这远不只是“肉体的死”。如果我们把身份认同、成功、安全感建立在不是耶稣的东西上,我们也会慢慢枯萎、走向灭亡。现实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连听众自己也心知肚明。所以,我们应当加入耶稣的团队,住在耶稣里,把身份根基放在耶稣里面,求耶稣用祂的圣灵充满我们。这样,我们就不会枯萎死去,而是得着“永生”——在耶稣里得着充实、丰盛的人生。
在基督教时代,我们讲罪与救恩时,常用罪疚与清白、过犯与赦免、审判与基督为我们而死这些角度。这些讲法对凯文这样的人来说非常清楚易懂。
但在后基督教时代,虽然这些真理依然成立,却不那么容易打动人心。我们不需要放弃这些讲法,而是可以自由运用圣经中更宽广的意象,把它们交织进我们的谈话里。我们可以谈“羞耻与尊荣”、“破碎与复原”、“高傲与降卑”、“亏缺与被升高”、“死亡与在基督里”。这样做,我们便效法圣经中的传道者——包括耶稣自己,针对不同受众,多维度传递罪的真相与救恩的完备。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Expand Your Gospel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