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博客文章,谈到基督徒之间常见的一些糟糕建议。那些例子都不是特例,而是在不同场合反复出现的普遍现象。我在后续文章中指出,这些建议往往是陈词滥调,缺乏针对性,也不够真诚,这正是它们常常毫无帮助的原因。
作为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我想再探讨几个导致基督徒容易给出糟糕建议的原因。这些原因没有特定排序,彼此之间可能略有重叠。
“我只是说说,决定权在你。”“这个建议不一定对,你参考就好。”“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类似这样的免责声明,相信大家都经常听到。但当我们用这些话来包装自己的建议时,其实犯了两重错误:第一,我们没有勇气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第二,我们更在意自己的形象和声誉,而不是那位真心求助的肢体。
这个问题还体现在我们习惯于躲在智慧和良心的挡箭牌后面。把问题简单归类为“智慧的选择”,或者用免责声明来包装建议,并不能免除可能带来的后果。当然,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建议可能产生实际影响时,这并不意味着他就该三缄其口,而是应该更加谨慎,更有智慧,更用心倾听。
很多基督徒的建议就像旧约里的麦基洗德——突然出现,来历不明,没有出处(来 7:3)。就像我们无法追溯麦基洗德的起源一样,许多传统的基督徒建议也像是凭空产生的。它们之所以存在,往往只是因为它们一直都在那里。我们却很少从神学角度审视这些建议,探究其背后的预设和世界观。
比如,有不少读者问我,为什么我认为在新婚之夜多喝两杯不是个好主意。确实,神没有禁止饮酒,酒能让人心情愉悦(诗 104:15),有时也有实际用途(提前 5:23)。用酒来缓解新婚之夜的紧张,似乎也能在经文中找到依据。但仔细想想,这个建议的问题在于,它默认了“必须立即圆房”这个前提。这非但不能缓解新婚夫妇(尤其是新娘)在初夜面临的压力,反而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其实,新婚夫妇并没有非得婚礼当夜就圆房的必要,这已经不是 16 世纪都铎王朝的英国了。
这一点和上面提到的问题有关,那就是我们自己也常常分不清,给出的建议究竟是源于圣经真理,还是受文化观念影响。这一点在保守派基督教或福音派中可能尤为明显。在性与政治等领域,这种现象尤其突出。我们的基督教文化中,有很多方面其实只是来自其他文化的产物。这些文化观念,就像大英博物馆里的许多藏品多年前被悄然带入,而如今其归属的正当性正受到质疑。
关于这类文化产物,我曾写过数篇文章讨论,其中之一就是男女友谊的问题。另一个是关于得体着装,遗憾的是,这类讨论往往主要针对女性。在给出建议之前,我们必须仔细审视,不断自问:这究竟是不是一个过时的旧观念?
在大多数教会里,牧师是说话最多的人。他们主日讲道、带领成员课程、进行教理问答、教授教义课程。因此,信徒在需要基督教辅导时,自然会去找牧师,这无可厚非。但难道教会里没有其他比你牧师更了解你、更清楚你处境的成熟信徒吗?
我不是说你不该寻求牧师的帮助,也不是否认他们能给出切合实际的建议。事实上,我真心希望他们能够做到,因为毕竟这是牧养工作的根本。我想强调的是,你周围也应当有成熟的弟兄姊妹,能按时说出合宜的话,给予智慧又恰当的劝勉。
我们必须非常小心,不要将教会简化为提供出色的教学和讲道而已。如果你追求的是这些,我可以给你推荐无数YouTube频道和播客。此外,如果唯一能向你具体应用神学真理的人就是你的牧师,那么我建议你需要在基督里的友谊和社群关系上更加努力。归根结底,我们需要的不是专业讲师,而是贴身的、具体的建议。
最后,我们太喜欢那些朗朗上口的短语、精辟的语句或有力的老生常谈。虽然这些东西很适合在脸书上发帖,但它们通常都是极其糟糕的建议。
举个例子,我曾听过一句关于婚姻配对的荒谬建议:“脱下裤子看看,如果你们不一样,那就合适。”是的,这句话的确搞笑、很抓人眼球,还有点出格,但也正是这种轻率的想法,导致了无数失败的婚姻,甚至离婚。类似地,还有所谓的“罗马书八章疗法”,人们在面对苦难时,只会机械地说:“神使万事互相效力。”这种“安慰”听起来很属灵,其实空洞无力。
我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听过那句老掉牙的话:“不要去教会,要成为教会。”这句话既浅薄又误导人。首先,神期望我们去教会。其次,从根本上说,教会不是我们‘做’出来的,而是神所做的工,我们只是心存感恩地参与其中。第三,想弄明白?去读《以弗所书》吧。
虽然这段内容未必直接归入上面提到的五个原因,但我认为,用《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20 章 2 节的一段话来作结,是再合适不过的:
“惟独神是良心的主宰,在关于信仰或敬拜的事上,要使人脱离一切与圣经相离或相悖之人的道理与吩咐,所以如果有人违逆良心去相信人的道理,听从人的吩咐,就是出卖良心的真自由;若有人勉强别人接受不明确的信仰,要人绝对盲从,就是摧毁良心和理性的自由。”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非洲福音联盟英文网站:Five Reasons Christians Give Bad Ad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