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以不同方式塑造着每个人的生命。我大半生都在与慢性疾病抗争,尽管我曾反复迫切地祷告求神挪去这苦楚,但主并没有应允我的祷告。
持续不断的痛苦逼得我努力查考圣经中关于苦难与盼望的真理,最终我意识到:保罗确实应许所有基督徒都会经历苦难。但他也同时教导我们,痛苦中存着极大的盼望。在《帖撒罗尼迦后书》1:3–12 中,保罗多次呼应《以赛亚书》66 章,将苦难与盼望交织在一起,为受煎熬的信徒带来极大安慰。
在《帖撒罗尼迦后书》1:3–4 中,保罗称赞帖撒罗尼迦人在逼迫和患难中依然展现出坚忍和信心。他指出,这些患难正是“神公义判断的明证,叫你们可算配得神的国,你们就是为这国受苦”(5 节)。
这些逼迫和患难,并不像我们直觉所想的那样,是神审判帖撒罗尼迦人的凭据。恰恰相反,它们反倒成了神对他们敌人施行公义审判的明证,同时也显明信徒是正直地活在神面前。茹埃特·M. 巴勒斯(Jouette M. Bassler)在评论这一章时写道:“暂时的苦难不再是神弃绝的记号……某种意义上,它反而被看作是蒙神悦纳的记号。”
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因着神的国而受苦,因此遭遇逼迫;但他们的苦难表明他们可算配得神的国。这种苦难不仅是认定他们的记号,也成为一种末世的盼望,表明他们将要承受神国中一切的应许,比如沉冤昭雪、脱离苦难、进入安息。
他们的冤曲能得以昭雪,是因为逼迫者将受到公正惩罚(6–12 节)。受苦的基督徒将从患难中得享平安与解脱(7 节)。这解脱最终在主耶稣再临时实现。虽然在基督徒受苦的日子里,耶稣看似“隐藏”了自己,但到那日,耶稣将成为他们终极的拯救与安慰。保罗并不是应许义人今生一定能从苦难中解脱。但若人在神面前活得正直,他所受的苦就不再是无意义的,而是带着盼望,因为这苦难指向耶稣将来带来的拯救。
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后书》中提到的苦难与盼望要放在整个救赎历史的背景下来看。这段经文多处呼应《以赛亚书》66 章,指出那些拒绝福音的人将在主耶稣“同他有能力的天使从天上在火焰中显现,要报应那不认识神和那不听从我们主耶稣福音的人”(7–8 节)时,受到审判。这一表述暗指以赛亚的宣告:不听从神话语的人必受审判(赛 66:4、15–16)。以赛亚预言“耶和华必在火中降临……以火焰施行责罚”(15 节),并且“paul-promise-suffer”惩罚那些拒绝他的人(16 节)。
因此,帖撒罗尼迦的逼迫者将经历与《以赛亚书》66 章中逼迫者相似的审判,信徒终于被证明无罪;同时,这一审判也应验了以赛亚关于主审判拒绝他和他话语之人的预言。
此外,两处经文在措辞上也彼此呼应:《以赛亚书》66:5 提到“愿耶和华得荣耀”,而《帖撒罗尼迦后书》1:12 则说“叫我们主耶稣的名在你们身上得荣耀”。两处经文的主题也一致:神的子民都因跟随主而遭受同胞的逼迫。因此,保罗似乎有意将信主受苦的帖撒罗尼迦信徒,与以赛亚书中那群为义受逼迫的人对应起来;同样,他也把逼迫他们的人与《以赛亚书》中的逼迫者联系在一起。
圣经学者基恩·格林(Gene Green) 指出,《以赛亚书》66:5 是“对那些受到别人藐视的上帝信实子民所说的话”。保罗很可能也希望借这句话,给那些在他那个时代、乃至今天仍因信而受苦的义人带来盼望和安慰。
通过引用《以赛亚书》66 章,保罗可能是在暗示:就像以赛亚和当时那些忠心顺服神、为义受苦的以色列人最终得着拯救、得以被证明无罪一样,他和所有忠心的信徒也必将在将来经历那终极的解脱和荣耀,因为他们如今在主面前忠心地忍受苦难。从以赛亚的时代、保罗的时代直到今天,那些跟随主的人都会遭遇苦难。然而保罗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义人的苦难并非毫无意义,而正是我们将来得救盼望的依据。
这段经文对所有因传扬主名而遭受逼迫的基督徒有着深远的意义。因为无论是在以赛亚时代还是保罗时代,基督徒遭受苦难的原因都是一样的。
不过,基督徒的受苦并不总是表现为激烈的外在逼迫。这些应许并不限于某种特定的苦难。保罗自己就经历了各种身体、情感、心理和属灵方面的痛苦,包括疾病、疼痛、焦虑、海难等等。而在他的苦难与盼望神学中,他似乎并没有区分这些形式。正如戈登·费依(Gordon Fee)所指出的,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后书》1:4 中既用了专指“逼迫”的词,也用了泛指“各样患难”的词,表明这段真理适用于多种苦难。
此外,安·杰维斯(Ann Jervis)也提到,保罗在写信时并未详细列出每位基督徒会经历何种苦难。这说明,忠心跟从主所付出的代价,“对每个基督徒、每个基督徒群体来说,都不尽相同”。这代价可能来自“敌人直接的攻击”,也可能是“疾病或失丧带来的沉重打击”。所以,无论你我正经历哪一种苦难,耶稣都为我们带来了确实的盼望:终有一天,我们会得享安息与释放。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Does Paul Really Promise I’ll Su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