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不少聪明人,他们都觉得鼓励年轻人读书根本是白费力气。调查数据明明白白显示,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中学老师、大学教授也都在感叹,说现在的学生连一本完整的书都读不进去了。这些观点都得到了研究数据支撑,学者们都在讨论:不读书会让我们的大脑发生什么变化?长此以往,我们的文化又会走向何方?
所有人都同意我们生活在一个读者日渐稀少的时代。数字化的洪流卷走了人们的专注力,下一代的想象力传承,正面临着断层的危险。
有人说,我们还在阅读啊!确实,我们会刷手机,会看推送的短文,偶尔也会点开体育新闻或政治论坛。但那种传统的、完整的阅读——沉浸于一本需要耐心思考的著作,随着章节推进理解一个深刻的论点;或是迷失在文笔优美、意蕴绵长的小说世界里——这样的阅读习惯如今越来越少见,尤其是在年轻人中。
朋友们常说,阅读怎么竞争得过其他娱乐呢?年轻人就是不读书,也不愿意去读。硬塞给他们书本,就像哄孩子张嘴吃菜糊糊,连哄带骗:“吃吧,对你有好处!相信我!”
那些数据我都看过,那些故事我也都听过。但我始终相信,我们是人,不是机器。趋势不代表命运,我们永远拥有选择的权利。正因如此,我拒绝加入那些对阅读衰退的悲观论调。那些轻易投降的老师、评论家,怀着几乎侮辱意味的“低期待”,举手投降,把下一代拱手交给文化洪流的摆布。
所以我希望你去反叛。没错,就在今天,阅读本身就是一场神圣的反抗。别理会那些人的絮絮叨叨,说什么“你们再也读不进书”。你要逆流而上,拒绝浅薄人生。
首先,我希望你为了自己而反叛。为了夺回你曾经拥有、也是你能给予他人最珍贵的礼物:你的注意力。
你的注意力是一项神圣的资源。正因如此,无数机构对它虎视眈眈。在这个数字时代里,他们精心设计你的生活,通过不断的干扰来捕获你的注意力。他们想尽办法分散你的专注力,让你的目光不住地东飘西荡。
著名神经科学家伊恩·麦吉尔克里斯特(Iain McGilchrist)指出:注意力的重要性超乎我们想象。我们关注什么、如何关注,至关重要。注意力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其实这点你早有体会。与朋友相聚交谈,如果对方开始刷手机回消息,你心里肯定会有点失落。特别当朋友没有解释为什么必须要在那一刻去关注线上世界时,你会怀疑:我在他心里究竟有多重要?
关注,就是赋予关注的对象价值。拒绝关注,同样是一种表态。“给予关注,是一种道德行为,”麦吉尔克里斯特写道,“关注,就会产生后果。”(133 页)
难怪这么多人争相抢占你的心智空间。塞满邮箱的广告邮件,惊悚的标题党推送,手机上无休止的提醒声,各种让你不断滑动、点击、上瘾的应用和平台,它们都在觊觎你的内在世界。你的内心世界被明码标价,成了广告商家必争之地。
那些争夺注意力的势力正在取胜。就连现在,你是否也能感觉到那股轻微的拉扯?让你忍不住“就看一分钟”,重新跳进那条无尽的信息洪流,重新沉溺于新闻、搞笑短片、代祷请求、色彩艳丽的广告?看剧时,你是不是会在剧情稍慢时忍不住拿起手机刷刷新闻,或玩个小游戏?一块屏幕已无法满足你对刺激的需求,于是你在大屏小屏间来回切换,“一边看”,一边刷帖聊天。一心多用不再限于工作场域,我们还要一心多玩。
渐渐地,专注力——人最宝贵的能力——越摊越薄。我们再也难以在任何人、任何事上长久专注。我们无处不在,却又无所归属。我们训练大脑不断追寻新的刺激,然而持续专注的“肌肉”因长期不用而萎缩。我们无法专注,无法与他人进行深刻的对话,也无法深入思考、细致体察。沉迷于屏幕、被碎片化的信息牵着走的生活,使我们的情感和思想都变得浅薄,只能徘徊在那些当下最吸引人的屏幕表层,再也触碰不到那些更深、更丰厚的层面。
人们说,这就是时代常态。不。你可以抵抗。你可以在浮浅的世界中与众不同。我相信你渴望更多。至少,你渴望去渴望更多。
阅读,尤其是读那些比较难的书,正是一种反叛。那些企业、意见领袖与平台正践踏你意识的花园,阅读是对他们的反击。阅读就像在城门口安放一名哨兵,守护你的心智,抵御那群意图入侵的干扰者。阅读是夺回专注力的行动,使你能全心全意地对待身边的人,能从多角度思考社会的议题与争论,能以历史与哲学的眼光理解今日的新闻,能增长智慧与怜悯,也能在无需AI摘要的情况下,细细品味人类文学的巅峰之作。
每次关上手机拾起书本,你都在反叛。你从浮浅之海攀上救生艇,操练上天赐予的心智,拒绝让精神肌肉萎缩。你用实际行动,有力地回击了那些“阅读无用”的论调。
我要你为自己而反叛。在地上钉下界桩,向不断逼近的注意力吸血鬼宣告:“你休想把我的思想变成你的殖民地。“
我也希望你为自己的灵魂而反叛。阅读不仅是为了训练头脑,更是为了医治心灵。阅读,是一场为敬拜而打的圣战。
听起来夸张吗?也许有点。但当我们把圣经放进画面里时,就不会这么觉得了。
基督徒常被称为“圣书子民”(people of the Book),这称呼确实贴切。神呼召祂的子民默想祂的话语。而默想不仅仅是阅读,它意味着停下来、思考、反省、沉思。圣经呼召我们要注目凝视,而不只是匆匆一瞥。
第一条也是最大的诫命,是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那么,我们如何学会爱这位神?当摩西第一次颁布这条诫命时,他紧接着吩咐以色列人要让神的话语成为日常生活的中心。古代的以色列人每天都要反复诵读神的话,教导他们的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出行,都时常讨论。
然而,实践这种浸透神话语的生命,最大障碍就是数字时代的纷扰。我们正在失去感受伟大诗歌力量的能力,失去体会优美且厚重音乐的能力,失去在一幅艺术杰作前静静凝视的能力。常有人说,真正的艺术需要时间才能显露它的奥秘;神的话语也一样。圣经要求我们沉浸在它里面,呼召我们去思考、去忍耐、去专注。真正内化消化圣经的道路崎岖难行,这本是刻意如此,因为圣灵正是借此在我们生命中动工。
那么,那些过去不识字的基督徒呢?他们就不忠心了吗?当然不是。识字不等于圣洁。历史上最残暴的罪行,往往出自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许多圣徒却终其一生不会读写。阅读不是必要的,但神的话语是必要的。那些不识字的农民靠聆听神的话语、记在心里来珍惜它。
试想几个世纪前的信心先辈,一生仅能接触寥寥几本书,或许还有一本残破圣经。如果他们看见我们拥有成千上万种圣经版本、注释、研读工具,会作何感想?为何我们资源如此丰富,对圣经的认识却不及他们?
默想神的话语、思考祂的奇妙,这是基督徒的基本操练。阅读理解圣经,其实就是在对抗这个永不停歇刷屏的时代的浅薄文化。那人就像《诗篇》1 篇所描述的义人——“他像一棵栽在溪水旁的树”,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就结出果实,扎根稳固。阅读能让你真正“看见”神的荣耀,而神的荣耀又照亮你,让你也能真正“看见”别人。
想想《路加福音》7 章里的那位妇人,她用眼泪为耶稣洗脚,耶稣问法利赛人西门:“你看见这女人吗?”(路 7:44)这里的“看见”,不是指获取知识,而是凝神专注、心怀怜悯地去看。那种看见能撼动内心、驱散优越感、改变观看者本身。
我们究竟在看什么?我们的注意力投向何处?我们又错过了什么?圣经提醒我们,更留心自己关注的方向。
跟随耶稣,就是专注于祂。像伯大尼的马利亚那样,坐在祂脚前,听祂每一句话。神学家约翰·韦伯斯特(John Webster)写道:
这里说的聆听,绝不是随意听一会儿就算完事。它意味着真正的倾听,全神贯注的倾听,甚至令人心痛的倾听。它意味着竭力捕捉所言之物,全身心投入对耶稣的专注。那是一种全神贯注、竭力追随的倾听,把自己完全摆上来专注耶稣。为什么?因为祂是神的话语,是神向我们所说的一切。在祂里面,也藉着祂,神向我们显明祂自己是世界的光。要听祂的话。
如今,自四面八方的声音都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网红们使劲全身解数奋力带货。但如果我们听得到一切的噪音,却听不见主的话语,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当下最激进、最反文化的操练,就是热切阅读并聆听圣经,我们需要一种坚韧的专注,使任何事物都无法从夺走圣经在我们心中的地位。要听到隐隐作痛,就像雅各与神摔跤那样,不肯放手,直到得着祝福。
当世界习惯于匆匆一瞥时,阅读便成了最深刻的反叛。
为了神,也为了你自己,读书吧。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Reading as Rebell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