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派从不缺乏关于基督徒恋爱话题的资源。何时恋爱、如何恋爱、与谁恋爱,甚至基督徒该不该“约会”都有人探讨,由此还形成了各种细分流派。我最喜欢的就是那种“你在恋爱中该问的问题”系列文章。不过,当对方突然提起彩礼这个问题时,没有哪篇博客、播客、讲座能告诉我该如何回应。
尽管不少福音派教会和机构常常强调自己是多元文化背景,但当我们在跨文化恋爱中遇到棘手的问题、需要面对真实挑战时,能提供帮助的资源却少之又少,尤其是从基督信仰角度出发的资源,几乎找不到。
从恋爱第一天起,我和女友就努力照着“规矩”来经营感情。我们认真讨论过期望与界限、信仰与财务,把所有基础问题都列成了清单。我们竭力遵循属灵前辈、牧者和权威作家给出的建议,在确定关系前问过了所有的问题。但现实很快证明,没有任何攻略能预备我们去面对这些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虽然也有一小部分基督教资源讨论跨文化恋爱的话题,但这个话题的复杂性远超想象。首先,文化背景的差异很难提供一套通用的建议。比如给意大利裔加拿大人和印度人恋爱的建议,对德裔-巴巴多斯混血儿与加纳人交往时遇到的问题,可能完全无效。其次,即使我们想找一些有针对性的文化建议,文化本身也不断地在演变。90 年代移民加拿大的前辈和 2020 年登陆的新移民,即便来自同一国家,对母国文化的认知也可能天差地别。更棘手的是,在跨文化背景之下,即便是最基本、最广泛认可的恋爱与婚前建议,有时也可能完全派不上用场。
女友提起彩礼时,我翻遍福音派圈子的资源库都找不到参考答案。我真希望有人能教我如何跟我爸妈谈这件事,因为在女友所处的文化里,是“男方”来出这笔钱。女友也没有任何恰当的词汇来向我解释这项习俗。在她的文化(以及全球许多文化)中,彩礼乃天经地义之事,根本无需解释。然而,这只是我们需要自己摸索解答的问题之一:我们该什么时候见彼此的父母?什么时候把我们的交往告诉父母?双方父母又该何时见面?交往频率怎么定?约会场所如何选择?异性朋友界限在哪?有些问题看似特别,有些则或许更常见。但正是这些问题让我意识到:我们俩其实各自都带着一整套从小耳濡目染的文化智慧与规训进入这段关系,而这些东西之间,并不总是能无缝对接。我们常常感到困惑、摩擦不断,找不到清晰明确的指引。
如今,随着婚期临近,这段经历让我作为一位福音派基督徒,对跨文化恋爱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父母、朋友、教会进行了许多艰难却有意义的对话。我们学会了在某些事上妥协,也知道了哪些事必须坚持原则。虽然我相信还有很多我们没有回答,甚至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但通过这样一段经历,我也的确学到了不少很根本的道理。无论你是正在跨文化恋爱的基督徒、为此操心的父母,还是提供辅导的教会领袖,希望以下分享能给你带来启发。
你的方式不是唯一正确的方式
这话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令我惊讶的是,我不得不反复提醒自己这一点。就因为我从小在某种方式下长大、听到的是某种说法、看到的是某种做法,并不代表这种方式就是“标准答案”,别人要么就该照着做,要么就是离经叛道。在面对不同的期待和做法时,若我们愿意预先准备好自己去接触、了解、接纳这些差异,其实就已经在解决分歧、应对艰难对话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举个例子,当我问女友何时见她的父母时,如果我没有在她解释“我们西非文化里,男朋友通常直到准备求婚才会见家长”时惊掉下巴,我们的谈话可能会顺利得多。幸好,我很快调整过来,向她解释为什么在我们文化中,让彼此的家人了解对方,并观察我们在家庭中的相处方式,是评估婚姻合适与否的重要一环。最终,她也欣然接受了这个观点。
在跨文化交往中,我们确实有时会感到诧异,甚至震惊。但如果你能觉察自己的情绪和反应,愿意用开放心态去听那些新奇、意料之外的内容,并用耐心倾听的态度回应,就能为彼此的理解和有爱的对话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也能帮助你健康地面对分歧。
不同未必就是错
这话说来容易,但在福音派圈子里实践起来却没那么简单。作为一群竭力荣耀上帝、努力将圣经真理应用在生活中的人,我们遇到不同信念和习俗时往往会面临挑战:记得小时候发现教会朋友读《哈利波特》(一部充满巫术魔法的书)时我的震惊,而几年后当另一位基督徒朋友发现我读《魔戒》(同样充满巫师和魔法)时,他也惊骇不已。这种观念碰撞在跨文化恋爱中在所难免,但可比主日学里的孩童争执要严肃得多。
所以,当女友第一次提起彩礼时,我脑海里立刻蹦出许多词语和想法:落后、原始、这难道不是在用买卖的方式对待女性吗?基督徒怎么会接受这种做法?然而在她的眼中,这是一种代代相传、充满意义的传统。男方家庭借此向女方家庭表达感激,感谢他们辛苦养育出这样一位优秀的女儿,如今女儿即将离开原生家庭,进入新的家庭生活。更何况,这种习俗在圣经中也有先例(雅各为娶拉结而做工多年)。当然,关于聘礼或嫁妆的具体问题,还有许多可以进一步探讨的地方。但我想强调的是:那些让你觉得最难以接受的做法,往往背后有其合理的文化背景,并不一定违反圣经的原则。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不急于定罪、愿意理解、愿意对话的心态。
有时你也要坚持底线
作为福音派基督徒,我们不断努力按照上帝的话语来调整和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我们也承认,我们活在一个堕落的世界中,而圣经正是帮助我们检视并纠正文化观念与行为的“护栏”。
我和女友都来自基督徒家庭,在教会环境中长大,所处的文化也深受基督教影响。但当分歧出现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 2025 年的加拿大,有些坚持确实是更符合圣经智慧的选择。
对我这个加拿大人来说,最难学会的一课,就是有时真的要“坚持立场”。我承认,我这个人有时候太容易道歉、太容易让步。但我也发现,有些我的文化界限虽然与她的文化期待不一致,却是我不能放弃的立场。举个例子,在我成长的福音派浸信会圈子里,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要注意异性之间的界限,这算是轻量版的葛培理规则吧。换言之,男女交往时,理当有所分寸、有所顾忌。而在女友的文化里,异性好朋友却非常正常。比如,一个已婚男人和不是他妻子的女性朋友单独见面、共进晚餐、整天聊天,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我承认,葛培理规则有时候也可能走得太远,但我坚持认为,有必要建立适当的异性友谊界限,而她也接受了这一点。
随着加拿大的人口结构不断变化,加拿大教会的样貌也会随之而变。如果我和我朋友们在大多地区郊区教会的经历可以反映更广泛的趋势,那么可以预见,跨文化恋爱会越来越成为福音派教会里的“新常态”。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追求敬虔、持守正统信仰的年轻基督徒,在寻找伴侣时,所面对的选择也将越来越多样,无论是种族上,还是文化上。
我希望文中分享的几点思考,能对那些正身处跨文化恋爱关系中的弟兄姊妹,或那些在身旁陪伴他们、牧养他们的人,有些许帮助。至少,我想让身处类似境况的弟兄姊妹知道:你不是唯一需要向父母解释彩礼问题的人!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加拿大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ime to Talk Bride Price: Lessons on Cross-Cultural Dating for Canadian Christi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