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是神独自的作为,祂为了自己的荣耀,创造了宇宙万物,而所有这些在祂带有创造能力的话语发出之前并不存在。
圣经用创造的作为来介绍神。这是神独自的作为,祂为了自己的荣耀,创造了宇宙万物,而所有这些在祂带有创造能力的话语发出之前并不存在。在受造世界中,我们看到神作为主的地位彰显于祂执掌万物,祂拥有对整个宇宙的权柄,神在受造界的每一处。创造的教义应该激发一切受造物来称颂神,它也与我们的救恩有着重要的相似之处。虽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仍存在争议,如创世六日的性质、地球的年龄,以及进化论是否可信,但《创世记》清楚地表明,创造及持续维系万物运转的功劳只能单单归于神。
在《创世记》1 章 1 节,圣经首次向我们介绍神时,它展现给我们的不是关于神的定义或一系列属性,而是一个作为:“起初,神创造天地。”然而,这一作为给了我们很多关于神是谁以及祂与祂所创造的世界有何不同的信息。事实上,这节经文简明扼要地向我们展现了圣经的世界观:现实有两个层面。必须在造物主与受造物之间存在根本差别这个前提下认识了解一切。
因此,像希腊哲学家那样把世界理解为普遍的“存在”是具有误导性的。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实体,它们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相互混淆。我们关于世界的所有知识都受这个区别的限制。神圣的存在和受造的存在,它们在属性、力量、行为、权利和义务方面都不相同。
创造这个词既指 (1) 神起初从虚无中造出万物的行为(ex nihilo)(创 1:1),以及 (2) 神随后为受造物造出各种结构的行为(创 1:2-2:3)。有时将这两个阶段称为原始创造和后续创造。因此,关于创造的一个好定义应包含这两个阶段:创造是神独自的作为,祂为了自己的荣耀,创造了宇宙万物,而所有这些在祂带有创造能力的话语发出之前并不存在。有些人将创造定义为“万物持续地依赖神”,但这个定义未能像在圣经《创世记》一章中叙述的事件那样将这个概念夯牢。当然,创造确实持续依赖于神,但这个事实最好在“护理”(providence)、“保守”(preservation)以及“协和”(concurrence)这样的标题下讨论。
以下是圣经提到创造的一些主要背景。这些内容将进一步澄清这个概念。
圣经中神主要的名字是耶和华(Yahweh),英文译者大约有 7000 次把它译作 Lord(主)。神是主的地位包括了祂执掌万物,祂拥有对整个宇宙的权柄,神在受造界的每一处。神的创造之工强调了在所有这三个方面祂作主的地位。
创造确立了神对天地万物的所有权(出 20:11;尼 9:6;诗 146:5;徒 14:15,17:24;西 1:16;启 4:11,10:6,14:7)。因为万有都是祂的,所以祂的掌控力毫无限制。
这也确立了祂的权柄,祂有权告诉所有受造物该做什么。在《创世记》1 章中,创造的方式是通过祂的话语:祂发出命令,万物就依令而生了(另见诗 33:6、9;约 1:3;西 1:15-16)。耶稣表明祂自己就是创造主,因为祂的命令能使海浪平静(可 4:35-41),并带来医治(路 7:1-10)。
创造也是神在宇宙各处的基础。与关于超越(transcendence)的一些错误观点相反,神并未远离我们任何人,因为神创造之能力直接的作用创造了我们。与关于内在(immanence)的一些错误观点相反,我们不是神,因为我们是祂的受造物。因为神从虚无中创造了万物,因此在祂直接地创造了受造界的一切。神与世界之间没有“存在链”(chain of being),没有联结体(continuum),只有二元分化的神与受造物,在其中神通过祂的直接作用创造了并管理着我们。
因此,神的创造是一个普遍启示,揭示了祂作为主的地位。面对神作为主的地位,面对祂的掌管、权柄和同在,我们的必然反应就是敬拜。在圣经中,对创造界的思考常常激发人们敬拜(尼 9:6;诗 8:3-9,33:6-9,95:3-7,146:5-6;启 14:7)。保罗告诉在路司得和雅典的外邦人,主创造了世界,因此他们不应该敬拜人或偶像(徒 14:15,17:24-25)。人“去敬拜侍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罗 1:25),这是何等荒唐!神为自己的荣耀创造了世界;因此,当我们思考创造的时候,我们应该赞美祂(罗 11:36)。
救恩来自耶和华(拿 2:9)。既然创造生动地揭示了神作为主的地位,我们就应该期待创造与我们从罪中得救之间有着重要的相似之处。在《创世记》中,创世的故事期待着神将以色列人从奴役中拯救出来,使他们成为神的子民,神的新创造(见诗 89;赛 43:1-7,14-15;耶 33:20-25)。在新约中,我们在基督里得救,成为“新造的子民”(林后 5:17;加 6:15;弗 4:24;西 3:10)。正如神最初从虚无中创造了宇宙,祂也在基督里从罪的死亡中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生命。亚伯拉罕相信神“叫死人复活,使无变为有”(罗 4:17),他的信心是基督徒信心的伟大典范。
六日
《创世记》第 1 章介绍了我们所说的后续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六日,最后一日是圣安息日。根据《出埃及记》20 章 8-11 节,这个模式为人类一周劳作和安息日休息提供了范本。安息日也是敬拜的日子,这更加证实了我前面所说的关于创造是人类敬拜之动机的观点。神学家们对这些日子的长度有着争议。一些人认为它们是“字面意义上的”或“普通的”日子;另一些人则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了漫长的地质年代。还有一些人坚持“框架假说”,即整个创世叙事只是一种文学手法,并不涉及年代问题。
地球年龄
有人根据《创世记》中亚当、挪亚、亚伯拉罕等人的家谱提出了一种“年轻地球论”的观点,即地球的年龄大约在 1 万年左右。但许多神学家说,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应该遵从目前的科学共识,即地球大约有 45 亿年的历史,而智人(现代人)的起源大约在 20 万年前。这就是所谓的“年老地球论”观点。有些人还持中间立场,认为《创世记》的叙述中可能存在时间顺序上的年代空白,这样推测出的年代就比年轻地球论所说的年代更长,或者提出测量地质年代的常规方法存在的问题。
进化论
第三个有争议的领域涉及《创世记》第 1 章中提到的生物(尤其是亚当和夏娃)是神直接创造的,还是每个物种(包括人类)都是通过类似于进化论所描述的过程从更早的生命演化而来的。无论对上述 #1 和 #2 问题持什么结论,都很难从《创世记》中推论出亚当和夏娃不是神特别的创造,因为 (1) 根据《创世记》2 章 7 节,神用泥土造了亚当,并通过特别地将生气吹给他使他有了生命。在第 21-22 节中,女人(从亚当的肋骨上)的创造更是明显的超自然事件。(2)《创世记》第一章中经常重复“各从其类”,这至少表明,神限制了繁殖的结果。这个限制很难与进化论相调和。(3) 进化论似乎可以概括为物种根据其固有的遗传可能性,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称为“微观进化论”的原理,在科学上似乎已得到公认。但这一原则能否普遍推广到解释生命形态的所有差异,甚至超越现有的遗传可能性(“宏观进化”),这是令人怀疑的(见John Frame, Systematic Theology,195–203 页,803-06 页)。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DeepL;校:Jenny。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God the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