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论
神的不变性和不动情
2025-08-15
—— Matthew Barrett

定义

不变性(Immutability)意味着神不会以任何方式改变。不动情(Impassibility)是不变性的必然结果,意味着神没有任何情感波动;祂不受苦。

摘要

不变性和不动情是教会所宣认关于神的重要历史属性,这些属性区别出无限永恒的创造主与有限暂时的受造物。不变性指神不会以任何方式改变;祂是不变的,因此在各方面都是完美的。不动情是不变性的必然结果,意味着神没有任何情绪变化,也不受苦。需要说明的是,神并不只是选择了不动情,而是祂在本质上就是不动情的。不动情是神的内在本质。不动情并不意味着神冷漠无情,它也不会破坏神的爱。神具有最丰富活泼的生命力,祂的属性无法测度。因此,不动情保证了神之爱的深切无法度量。最后,神的不动情给了我们伟大的盼望,因为只有一位在神性中不受苦的神才有能力拯救这个沉溺在苦难中的世界。


引言

思想是有后果的。回顾二十世纪,有一种思想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人们普遍认为神会受苦。当时,于尔根·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神学家正在努力地给受苦的世界——这个因两次世界大战而四分五裂的世界带去盼望。莫特曼长期认真地研究了纳粹集中营的暴行;当他听到犹太人呼喊“神在哪里”时,莫特曼回答说,神就在那里,祂也在受苦。在毒气室中受苦的是神,在绞刑架上被吊死的也是神。因此,我们在这个充满痛苦的世界里仍有盼望,因为我们知道神了解我们的痛苦。

老实说,莫特曼的论证很有说服力,在情感上也很打动人。也许你曾参加过一个圣经学习班,在班里你的一位密友因一件悲伤的事情泪流满面。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会有人说:“别担心,神在和你一起受苦。祂和你一样痛苦。祂和你一样悲痛欲绝。”神会受苦的想法与我们关系中的本能会产生共鸣,这似乎是苦难中一个极大的安慰。

然而正是在艰难的时刻,正是在我们泪流满面的时候,神学才尤为重要。虽然告诉朋友神也在受苦在当下似乎是一个安慰,但仔细想想,这却是一种危险的思想,并且最终不会给人带来什么安慰或盼望。

救命啊!我家着火了

为了让大家明白这一点,请看我的书《无与伦比:不可驯化之神的属性》(None Greater: The Undomesticated Attributes of God,中文名暂译)中的一个比方。想象一下,如果你家突然着火了。当你逃出火海在街上观望时,你忽然意识到你的孩子还在家里。在那一刻,如果有一位邻居跑到你身边,他想与你感同身受并且表达对你的同情,于是就点燃了自己,那会怎么样?

当然了,你会难以置信地看着他,甚至会为他疯狂的反应而抓狂。那一刻,你真正需要的是谁?你需要的是一个消防员,他会带着坚定、有把握的信心来观察情况,并冲进火海把你的孩子从死神手中救出来。在那地狱般的经历中,只有那个拒绝让情绪崩溃击垮他的消防员才是你的希望。

重点是,一个受苦的神,一个受情绪变化影响的神,细想之下并不那么能宽慰人。一个受苦的神可能与我们相似,但祂却无法拯救我们。事实上,一个情绪化的神跟我们一样是无助的。在苦难中我们需要一位受苦的神,一位能战胜苦难的神,才能来救赎我们,让为邪恶的世界伸张正义。

重拾旧词:不动情

因此,教会——从早期教父到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一直认为圣经中的神是一位没有激情(passion,译注:在古英语中指一种强烈的情绪,其词源与受苦、忍受有关)的神;也就是说,祂是不动情的。

直到十九世纪,“激情”一词都只适用于受造物,而不适用于造物主。当时这个词含有负面的含义,指容易改变的人或事物,受制于他人的情感力量。因此,当我们的前辈否认神有“激情”时,他们是在区分作为造物主之永恒不变、自给自足的神与不断变化、需要帮助的受造物(就像保罗在《使徒行传》17 章中所做的)。

透过“激情”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的神与希腊神话中的神是不同的,这些神祇容易受情绪波动的影响,受制于情绪的变化,易被别人的意志改变或操纵。前一秒他们还耽於情欲,下一秒他们就暴跳如雷。相比之下,基督教的神,像托马斯·韦南迪(Thomas Weinandy)说的,“不会经历连续不断的情绪波动;受造界的秩序也不会以某种方式改变祂,使祂遭受任何改变或损失。”[1] 这就是神不动情的含义。

因此必须澄清的是,“着火的家”这个例子有一个缺陷(所有的例子都有缺陷,不是吗?)。在那手忙脚乱的时刻,消防员选择了不被情绪波动所控制;然而,神是不动情的,这不仅只是祂的选择,也是祂的本性。祂是不动情的。动情,换句话说,违背了祂的本质;祂不动情。

你要问了,为什么呢?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位动情的神是容易改变的,情绪上的改变。但我们从圣经中知道,神不改变(玛 3:6;雅 1:17);祂是永恒不变的。因此,不动情性是神不变本性的必然结果。对于神谁来说这至关重要,而不仅只是祂做了什么。

冷漠无情?

如果神是不动情的,这是否就意味着祂清心寡欲、毫无生气、无动于衷、冷漠无情、没有爱或同情的能力?不幸的是,在嘲讽神不动情性的漫画中这样的想法司空见惯。事实是,不动情恰恰确保了与此截然相反的事实:在永恒中神的活力和爱都已登峰造极了。

请记住,圣经不仅说神是永恒不变的,还说祂是无限的(诗 147:5;罗 11:33;弗 1:19,2:7)。祂不可测度,不仅在大小上,而且在本质上祂都是无限的。祂没有任何限制;祂是绝对的完美。如果神是无限的,那么神的某些东西就永远不会等待被激活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用华丽的神学语言来说,神没有可能“被动”(passive potency)。相反,神无限量的属性就是神。换句话说,祂活出了最活泼的生命;在永恒中祂的活力已登峰造极。教父们喜欢把这点称为神作为纯全(actus purus)。祂的作为不可能比祂本身更完美,否则,祂就是不完美、有限且需要改进的。

将这一真理应用到爱这样的属性上,就会明白为什么不动情性产生的影响如此之大。如果神是不动情的,那么祂就不仅只拥有爱,祂就是爱,而且是无限的爱。祂不可能变得比祂在永恒中之爱更有爱。如果祂会这样改变,那么祂的爱就是可变的,会改变的,也许是由爱变得更有爱,这也就意味着祂的爱在一开始是不完美的。

有鉴于此,不动情性确保了神的爱是无限的。动情之神的爱是可以改变和改进的,而不动情之神的爱却是无限完美而且不会改变的。不动情性保证了神之爱的无限。神不依赖他人来激活和实现祂的爱;不,祂就是无限的爱,永恒不变,独立于受造秩序之外。

综上所述,这似乎有违直觉,但只有不动情才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拥有永恒、不变之爱的神。不动情远非冷漠或惰性,它向基督徒保证了神的爱在永恒中已经登峰造极无可比拟了。这是动情之神所无法保证的。

不动情性是我们在苦难中的真正盼望。

我再说一遍:思想是有后果的。虽然乍看之下可能会不以为然,但一个动情、受苦的神是个危险的想法。它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破坏了基督徒的信心和保证,甚至破坏了基督徒的盼望,尤其是在真正艰难的时刻。如果神会因情感变化而改变,我们怎么知道祂是否会信守应许呢?祂的福音应许可能会像祂的情绪起伏一样迅速改变。如果神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我们又何来信心相信祂自己的属性会保持不变呢?祂的爱可能不再坚定,祂的怜悯可能不再永恒,祂的公义也不能保证未来的胜利。

而且这也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想法。正如凯瑟琳·罗杰斯(Katherin Rogers)所承认的那样:“就我自己而言,我觉得神因我们而受苦,需要我们来满足祂,这种对神的认识令人沮丧。”[2]它之所以令人沮丧,是因为它没有让我们转向神,把祂当作我们的磐石和我们的山寨(诗 18:2),相反,它让我们可怜神,因为祂和我们这些有限的受造物一样,在苦难中束手无策。

然而,不动情性带来的好消息是盼望。当生命中最艰难的考验重拳出击时,我们那有位格且慈爱之神所制定的不可测度的计划不会动摇,因为祂是不可改变的神。尽管苦难给了我们沉重的打击,但我们能和路德一起站起来高歌:

上主是我坚固保障,庄严雄峻永坚强。

脚注

[1] Thomas Weinandy, Does God Suffer? (Notre Dame, IN: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2000), 111.

[2] Katherin Rogers, Perfect Being Theolog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0), 52.

进一步阅读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DeepL;校:Jenny。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he Immutability and Impassibility of God.

Matthew Barrett(马修·巴雷特)是浸信会中西部神学院(Midwe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的基督教神学教授、《信条》(Credo)杂志的主编和《信条播客》(Credo Podcast)的主持人。他是古典神学中心(Center for Classical Theology)主任,也是获奖著作《完全的三位一体》(Simply Trinity)的作者。他的新书名为《复兴的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 as Renewal)。他目前正在为贝克学术出版社撰写系统神学。
标签
福音
圣经
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