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真正的健康,远不止身体这么简单
2025-10-20
—— Kathryn Butler

疫情过后,公众对健康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全球健康研究院(Global Wellness Institute)最新报告显示,2023 年全球健康产业规模突破 6 万亿美元,预计 2028 年将飙升至 9 万亿美元。即便最保守的统计也表明,过去五年健康消费市场增长显著——美国一项调研中,82%的受访者将“保持健康”列为日常生活头等大事。

当新冠疫情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其对健康观念的深远影响仍在持续。大家比以往更渴望增强免疫力、降低胆固醇水平、获得难以捉摸的内心安宁。追求健康,已成为这个时代的集体共识。

但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哈佛大学“人类繁荣计划”(Human Flourishing Program)主任泰勒·范德威尔(Tyler J. VanderWeele)在其著作《健康神学:整全生命与人类繁荣》(A Theology of Health: Wholeness and Human Flourishing)中给出了独特见解。这位同时领导“健康、灵性与宗教研究计划”(Initiative on Health, Spirituality, and Religion)的流行病学家,以基督教世界观为基石,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健康认知体系。在他看来,真正的健康密码既不藏在尖端科技里,也不在流行趋势中,而在于与基督建立生命联结,顺服神的旨意。

《健康神学:整全生命与人类繁荣》

泰勒·J. 范德威尔(Tyler J. VanderWeele) 著

本书从基督教视角重新诠释健康的本质内涵——既包括身体的康泰,更关乎生命的整全。顶尖学者泰勒·J. 范德威尔提出:真正的健康应理解为神所设计的完整状态,而罪——无论是个人过犯、社会不公,还是受造界的堕落——都会破坏这种健康。

范德威尔指出,健康的恢复本质上就是救赎的过程,这一过程在耶稣基督的生平中得到彰显,通过教会的实践不断推进,并将在末日完全实现。作者同时强调,这一理论框架对所有探索健康本质、人类福祉与生命终极意义的研究者,都有重要启发。

圣母大学出版社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392 页

健康的产业化

本文开篇的多项研究显示,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已渗透到各个领域——从看病吃药、营养补充,到冥想静修、温泉养生。数据显示,家用体检设备和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正成为新宠,基于个人生物数据的健康定制方案也备受追捧。但问题是:这些高科技真的能带来真正的健康吗?完美的饮食搭配、科学的健身计划、精准的维生素组合,就一定能让我们永远活力满满吗?

直觉,还有基督教信仰都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即便我们严格计算每克蛋白质和欧米伽 3 的摄入量,肌肉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萎缩,骨骼终将变得脆弱,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罗 6:23)。就算我们再注重睡眠、再会减压,也难免遭遇悲伤与疲惫,正如耶稣所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约 16:33)。

我们确实应当好好管理神赐予的身体(林前 6:19),但再庞大的健康产业——哪怕是价值 6 万亿美元的巨无霸——也无法洗净侵蚀人心的罪,更无法修复这个堕落的世界。真正的健康、完整与丰盛生命,只有在基督里才能找到。因祂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赛 53:5);唯有信靠祂,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全(可 5:34)。

给健康下定义

在哈佛大学这个世俗化且多元的学术殿堂里,基督教神学著作并不多见。但身为天主教徒的范德威尔却以其跨传统的学术对话能力而闻名。他在教授宗教与公共卫生课程时的感悟促成了本书的诞生。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这本书不仅面向基督教学者,也写给“那些非基督徒,但直接从事公共卫生或医疗工作,或在这些领域进行研究与学术工作的人”(xvi页)。

在阐释健康概念时,范德威尔敏锐地区分了“身体的健康“与“人的健康”。他指出,整体健康固然与身体状况相关,但更指向一个更为广阔、更具整体性的概念——人类繁荣。“从神学角度出发,”他写道,“健康意味着完全,意味着完全符合神的心意。”(7 页)

基督教读者会在这个定义中看到与希伯来圣经中“shalom”(平安)概念的相通之处:那是一种植根于神人盟约的平安与完满状态。范德威尔写道:“完全的健康、整全、繁荣,意味着生命的各个方面都很好,这必然包含与神的正确关系。这种与神的关系,有时被描述为与神的交通、爱、慈惠或友谊,是人类福祉的核心所在。”(21 页)

罪与救赎

范德威尔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三维健康观:首先,健康本质上是与神建立亲密关系,活出祂的心意;其次,疾病与健康问题都源于罪的恶果——既包括个人的过犯,也来自人类堕落的深远影响;最终指出,唯有通过基督的救赎,才是获得真正医治的唯一希望。

范德威尔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疾病的根源,并强调唯有福音才是治本良方。他阐释道:“在基督教看来,这种属灵福祉——与神建立的爱的友谊,虽非健康的全部,却是人最重要的健康维度。正是这种与神的亲密关系,才能带来完美的生命,这也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79 页)

尽管讨论涉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群健康等多个方面,范德威尔坦言:在罪依然辖制世界的当下,我们无法获得完全的医治。“我们追寻更大的完全、更丰盛的繁荣、更彻底的医治,”他写道,“但从基督教神学角度看,人背弃了神,若不解决罪的问题,真正的医治就不可能实现”(128 页)。他进一步阐释道:

单凭人力,我们既不能完全预防疾病,也无法彻底恢复健康。我们无法消除疾病,正如我们无法消除罪。要完全恢复人的健康与整全,我们需要神的作为,需要祂的救恩(161 页)。

这救恩唯独来自基督:“正是在与死而复活的耶稣基督联合中,我们才得以彻底摆脱罪的枷锁,进入崭新而丰盛的生命。”(220 页)

读者定位太窄?

范德威尔在书中坦言,其观点主要基于“天主教视角”(第xii页)。在这一思想框架下,他大量引用阿奎那的学说,同时频繁援引奥古斯丁、历代教皇文献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这些哲学著作,圣经经文的引用比例明显偏低。虽然其核心论点与福音书叙事相符,但对于持改革宗立场的读者而言,可能会期待看到更多基于圣经的论述,毕竟圣经对医治与整全的生命有着极其丰富的教导(耶 30:12;赛 53:5;可 5:34;路 5:31;启 21:1-4)。

作者自己也承认:“这本书的目标读者群确实是个难题”(xiv页)。虽然主要面向健康领域的学者,但即便是熟悉学术写作的专业人士,也可能被书中重复的句式结构和过于冗长的脚注所困扰,这些技术性问题常常会分散读者对核心论点的注意力。

为了照顾非基督徒读者,本书采取了折中的表达方式:在论述救赎与复活等核心教义时使用被动语态以保持距离感,还专门设置了“非神学后记”,用世俗化的语言重新诠释相关讨论。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一个长达数页的脚注中,范德威尔甚至提出佛教的“慈心禅”(metta meditation)或许可以应用于基督教语境。这种尝试虽然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态度,但也难免让人担忧会滑向宗教混合主义的误区。

尽管存在这些争议,范德威尔还是为健康研究领域提供了一个扎实、全面且神学内涵丰富的理论框架。在他看来,真正的健康绝非取决于你的静息心率或每日步数,而在于那位赐予我们生命、气息和万物的造物主(徒 17:25)。这个真理以及它所指向的在基督里的救恩,所带来的医治与生命的完全,远非这个历经疫情创伤的堕落世界所能提供的任何健康方案可比拟。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rue Health Isn’t Just Physical.

Kathryn Butler(凯瑟琳·巴特勒)是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医学博士,也是一名外伤急重症中心的外科医生,最近她离开了临床实习,在家教育她的孩子。她曾经为“渴慕神”和《今日基督教》撰写文章,她也写了本关于透过基督信仰的视角看生命末期看护的书:《生死之间》(Between Life and Death),于2019年由十架路出版社(Crossway)发行。
标签
书评
健康
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