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时事
与神摔跤的彼得森
2025-01-10
—— Shane Morris

圣经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是历史记载、寓言故事、道德指南,还是古老的迷信?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关心圣经中的神是否存在,是否参与人类历史?或者我们完全可以把“神”理解为一个文学概念,用它来探索人类心理,寻找生命的意义?

乔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的新书《与神摔跤的我们:透视神性》(We Who Wrestle with God: Perceptions of the Divine)试图探讨这些问题。不过,读完这本 500 多页的著作,你可能还是摸不着头脑。作者虽然对圣经故事做出了不少富有创意、偶有洞见的解读,却始终没能给出明确答案。这本书意图通过解读圣经来揭示神的真谛,结果反而把两者都说得更加含糊不清。

《与神摔跤的我们:透视神性》

乔丹·彼得森  著

在这本书中,彼得森用荣格心理学的方法来分析西方文明最重要的一些故事。这些圣经故事讲述了反抗、牺牲、苦难和胜利的主题,塑造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和心理认知,让我们得以安身立命、奋发向上、团结一致。

书中重点讲解了几个著名的圣经故事:亚当夏娃的原罪与人类的堕落、该隐因嫉妒杀害亚伯、挪亚大洪水、巴别塔的倒塌、亚伯拉罕惊心动魄的经历,以及摩西率领以色列人的传奇故事。

组合出版社(Portfolio), 576 页

智慧的宝库

加拿大临床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出名是在 2016 年,自他声名鹊起以来,就一直活跃在传统与宗教思想领域。不管是他的畅销书《人生十二法则》(12 Rules for Life)、《秩序之上》(Beyond Order),或是他的播客节目、媒体访谈,你都会发现,他要么在引用瑞士精神分析学家卡尔·荣格的话,要么就在参考圣经。不过,他并不是在布道传教。

在彼得森看来,圣经就像一座蕴藏着社会智慧和心理洞见的宝库,只要我们打开这座宝库,就能找到整理生活、重振文明的钥匙。故事的力量是他解读圣经的核心方法,因为他认为这些故事揭示了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各个层面——也就是所有人共同拥有的观念、符号和“意义地图”。(xxix–xxxi)

每当讲述圣经故事时,彼得森都会追问:“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310 页)神为什么要按自己的形象造亚当?为什么人类始祖会堕入罪中?该隐为什么要杀害亚伯?挪亚经历洪水、亚伯拉罕献以撒、摩西遇见燃烧的荆棘,这些故事背后又有什么深意?在彼得森眼中,这些故事本质上“都是人类集体想象力的结晶,是人类尝试用一个统一的叙事来提炼、传递、记录善恶的真谛”。(103 页)

他对圣经推崇备至,称其“既精妙又伟大”,是“真正的文学”“最引人入胜的元叙事”。谈到《创世记》第 4 章该隐和亚伯的故事时,他感叹道:“短短几句话就包含了如此丰富的信息,这真是个奇迹。”不过,他所说的“信息”指的不是神学内容,而是心理学含义。在他看来,圣经中充满了“叙事世界的原型角色”——用荣格的概念来说,就是“混沌之龙、伟大的母亲、伟大的父亲和神圣的儿子”这样的形象。

彼得森认为,这些主题是在几千年间通过人们一代代讲述和重述故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只有那些能与普遍人性产生共鸣的内容才得以保留下来。正是这样,这些故事“不断完善,变得越来越深刻”。与其说这些故事没有作者,不如说每个人都是作者。(104 页)在彼得森看来,这其实就是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来解释基督徒所说的“神圣启示”。(445 页)

启发人心的神话

彼得森从这些圣经故事(特别是摩西五经)中读出了什么深意呢?在创世的记载中,他看到这样一个暗示:我们每个人都是按神形象造的,每天清晨醒来都要面对象征着混沌(代表无限可能)的水域,我们必须像造物主一样去治理这片混沌。在他看来,伊甸园就像一个曼陀罗,是一片充满实验性和潜能的天地,而分别善恶之树就像一根不可违逆的传统之杖(这也呼应了摩西的杖),支撑着这片天地的中心。偷吃这树上的果子,就是在挑战世界的道德根基,僭越神的权柄。这就是罪的本质:离开平衡,重返原初的混沌。

在彼得森看来,人类普遍存在的宗教献祭习俗,源于一个朴素的发现:创造会奖励那些愿意延迟满足的人。我们应该像亚伯那样献上最好的,而不能像该隐一样,因为嫉妒而想要毁灭那个让我们看到自己其实是在敷衍献祭的理想典范。

我们要像亚伯拉罕那样,勇敢回应那注定会临到每个人的“冒险召唤”,不要被那些让我们逃避责任的舒适谎言所迷惑——我们对这个世界负有使命。同时,我们也要对自己所得的福分保持一颗淡然的心,当最高理想有所要求时,要愿意象征性地“献上”我们最珍视的,包括我们的儿女,相信最终会像亚伯拉罕一样失而复得。我们还要像雅各那样,让生命的冒险历程来改变我们,让它磨砺我们,赐给我们新的身份,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与彼得森所说的“神”摔跤。

这些都是他独到的见解。在解读创造、堕落、该隐和亚伯、挪亚、巴别塔、亚伯拉罕、摩西和约拿的故事时,彼得森将圣经叙事与其他古代史诗、现代文学、心理学和政治思考融会贯通。这让人想起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的《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最终呈现出一种引人入胜(虽然有时略显啰嗦)的软科学神秘主义。虽然他的解读常常需要一些想象力的跳跃,但显然都遵循着他的单一神话模式。

论神

不得不说,彼得森的一些见解确实很有洞见,他抓住了圣经中确实存在的主题和象征意义,让我们看到圣经不仅仅是记录神所作所为的文献记载而已。它是一部精妙的文学作品,你读它时,它也在读你,对人类心灵最深层和最古老的困惑给予回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智慧。这一点,即使是非基督徒也能感受得到。彼得森说得对,圣经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足够我们用一生去细细品读。正如《诗篇》19:7 所说:“耶和华的法度确定,能使愚人有智慧

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意义”中,我们很容易忽略了圣经作为启示录的本质——它对神进入人类历史的直接陈述,以及对这位进入者的描述。在彼得森看来,圣经故事似乎可以有各种解读,可是他唯独回避最显而易见的、也是基督徒一直以来坚持的那个解读。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他就躲躲闪闪

我们甚至搞不清楚他是否以传统意义上的方式信仰神。当有人问到这个问题时,他要么模糊“相信”和“神”这两个词的含义,要么就干脆怼回去说“这不关你的事”。在这本新书中,他继续玩着这种文字游戏,把神当作一个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心理健康的概念,而不是一个能命令彼得森脱掉鞋子后再踏上圣地的真实存在。虽然他花了不少篇幅批评无神论唯物主义,但他对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这类人真正的不满,与其说是因为他们否定《使徒信经》,不如说是因为他们不买他那套荣格式的抽象理论的账。彼得森在各种意见中游走,身段灵巧,然而,真正与神摔过跤的人不会有如此轻盈的姿态,他应该是一瘸一拐才对。

彼得森给神下了各种定义,比如说神是“永远确信我们终会胜利的内在精神”,是“理应被置于最高位置的存在”,是我们愿意为之付出,把自己作祭品摆上的理想。他最接近基督徒认知的说法,是在批评道金斯对宇宙的过度简化理解时提出的。他称科学无神论者是“道德侏儒”,并提出这样的论证:他们相信进化过程塑造了意识,这不就意味着意识一定是实在的根本基础吗?

既然适应现实需要意识、目的性和个性,为什么我们还要认为创造存在和变化的精神是死寂的、无意识的、无目的的、毫无特征的呢?……如果神作为一个位格的概念在经受住时间检验后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这种理解方式视为最准确的呢?(366 页)

没有事实的神话

那些对彼得森谈论神饶有兴趣的基督徒读者恐怕要失望了。他右手给出的东西左手又拿了回来。本书结尾彼得森道出了一个冷冰冰的功利主义信仰告白,他之所以希望神存在,仅仅因为相信对我们有好处:

这是否就证明了神圣者的真实存在?说到底,这是一个关于定义的问题——因此,也是一个信心的问题。只要追求它能让痛苦变得可以承受,能驱散焦虑,能激发人心中永恒的希望,它就是真实的。只要它能建立起一个仁慈、可理解的宇宙秩序,一个充满了罪恶劳作或忠心顺服的无限空间,它就是真实的。有股力量让骄傲者俯首、让献错祭的人跪倒,它就像那股力量一样真实。它就像人类想象力的最远边界一样真实,永远向上攀升。(504 页)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鼓舞人心的神话、人类最崇高的理想,神是真实的。但除此之外,彼得森的信仰立场仍然扑朔迷离。

这本书没有专门讨论耶稣或新约(这大概会在他未来的著作中出现),但在 2021 年与礼仪艺术家乔纳森·帕格(Jonathan Pageau)的一次访谈中,他似乎表达了想要相信基督的愿望。从那时起,我和其他关注彼得森的基督徒一直期待着他的突破。虽然他确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入地研究圣经,但遗憾的是,《与神摔跤的我们》还不能算是他的信仰告白。

在《神话成为事实》一文中,C.S.路易斯为把基督教当作神话来解读做了辩护。他写道:“我们不必为笼罩在我们神学上的神话光辉而感到羞愧。”但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事情确实发生过,这正是这个神话——以及所有与之相似的神话——真正重要的原因:“基督教的核心是一个神话,但这个神话同时也是事实。那个古老的关于会死之神的神话,依然保持着其神话的本质,同时,它也从传说和想象的天界降临到历史的人间。”

乔丹·彼得森在传说和想象的天界里如鱼得水。毫无疑问,他对圣经的原型解读包含了许多值得深思的内容。但是,我们还不清楚他是否准备好接受其中的任何内容作为历史上曾发生过的事实,是否愿意让神学来指导心理学,是否相信他与之摔跤的对手所宣称的“我是自有永有的”。彼得森早期的著作提供了可靠的建议,甚至智慧。这本新作也在呼唤读者追求一种敬虔的形式,但正如《提摩太后书》3:5 所说,这种敬虔的外表掩盖不了它对敬虔实质的否定。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Jordan Peterson Wrestles with God

Shane Morris(沙恩·莫里斯)是科尔森中心的资深作家,也是“逆流而上”及“突破点”播客的主持。他与妻子加布里埃拉(Gabriela)和他们的三个孩子住在佛罗里达州的莱克兰市。
标签
书评
神话
乔丹·彼得森